中文版 ENGLISH
首页     公司简介     新闻     在线商城     分析测试     电镜耗材     制样设备     资料下载     产品目录   微观世界     电镜人物     电镜学会     联系我们
热门关键词方孔铜网  圆孔铜网  二甲胂酸缓  培养皿  切薄用具 钨灯丝  镊子
A0-分析测试表征
A1-电镜载网系列-方孔载网
A2-电镜载网系列-圆孔载网
A3-电镜载网系列-环形载网
A4-电镜载网系列-特型载网
B1-电镜支持膜系列-特殊膜产品
B2-电镜支持膜系列-碳膜产品
B3-电镜支持膜系列-孔膜产品
B4-电镜支持膜系列-纯碳膜产品
B5-基底材料
C-电镜校正标准样品
D-样品存取工具
E-电镜专用镊子及工具
F-电镜导电粘接用品
G-电镜生物制样用品
H-电镜材料制样用品
I-电镜暗室处理用品
J-真空溅射蒸镀用品
K-电镜清洁保养用品
L-实验常用工具
M-实验常用设备
N-电镜方面图书
O-电镜灯丝及其它零配件
P-热销设备
Z-电子工具
新品上市
 
公司新闻
 

2006年钱临照奖获得者李斗星、刘安生、温树林

获奖人事迹介绍

 

       2006年钱临照奖获得者李斗星

    李斗星,1942年9月生于吉林省龙井市。1964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1964年8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期间,于1981年9月至1982年11月在瑞典Lund大学、1985年3月至1985年8月在瑞典Stockholm大学和英国Bristol大学、1988年1月至1991年5月在美国西北大学和Case Western Reserve大学进行合作研究5年半。

现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电子显微学报副主编(2000.8-)、中国电镜学会常务理事(2004.8-)、辽宁省电镜学会副理事长(1991-)、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2000-)。曾任研究室主任、中科院固体原子像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固体原子像研究部主任(91.6-2005.12)、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秘书长(2000.8-2004.8)以及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兰州铁道学院的兼职教授。

1964年起,从事超高强度钢、马氏体时效钢的研究,为我国增添了新的合金钢系列,为国防新材料研制作出了贡献,为此获中国科学院和部级奖3项。他是我国最早开展固体材料原子像研究者之一,从1979年起,用X射线衍射、高分辨电子显微术、计算机模拟和图像处理方法,在原子尺度研究了新材料精细结构及其对性能的影响,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及863和973项目等共17项,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多种奖励。

1、发现了一系列新晶体,测定其晶体结构。1)发现四种拓扑密堆新相,为标准结构表所收录;提出畴界的原子结构模型及拓朴密堆相的结构单元描述法,丰富了合金相的结构理论。2)在急冷Mn3Ni2Si和V41Ni36Si23合金中,发现具有二十面体对称性的准晶体。在急冷V3Ni2和V15Ni10Si合金中,发现具有12重旋转对称的准晶体,这是第二个12重旋转对称准晶体的研究报道。为使我国在拓扑密堆相新相及畴结构和准晶相的实验研究处于国际前列作出了贡献,获1986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3)测定新合成的Na3Nb12O31F的晶体结构。在Y-Ba-Cu-O系烧结样品中,测定超导相的空间群及其他四种相的点阵结构,揭示了Y-Ba-Cu-O薄膜的微结构及其对于临界电流密度的影响。获1994年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2、在原子尺度揭示了多种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的特征。以原子像的直观证据,1)提出了用“惰性气体凝聚加压法”制备的纳米固体Pd晶界的“有序-无序结构模型”,成为87年以来人们提出的三种结构模型之一,并被实验观察及计算机模拟所证实。2)较早地提供了在纳米晶内存在各种缺陷的实验证据。3)发现电子束辐照诱发的金属氧化物和Al2O3界面反应,提出了反应机制。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4)在原子尺度直观地证实了FexCu100-x和CoxCu100-x等非互溶系中固溶体的存在,提出了增强固溶度的机制。

3、揭示了外场处理导致微观结构演变。发现电脉冲处理导致的粗晶结构细晶化和纳米化,提出了转变机制及其对于力学性能的影响。在Ti-6Al-4V中,发现电脉冲导致的、反常升温马氏体相变,在La2/3Sr1/3MnO3薄膜中,发现电子束辐照诱发的、反常的菱面体«单斜可逆性相变,提出相变机制。

    自81年以来,在“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等3本专著中,各撰写其中的一章,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40篇。在SCI收录的论文被引用1246次(截止2005年)。

    研究成果共获9项国家级和科学院级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四等奖各1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学院及省级奖7项,以及金属学报李薰奖金优秀论文一等奖(1988和1993年各一次)。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及被授于“沈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4年被授于“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6年授于“辽宁省优秀专家”称号和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奖。

 

          2006年钱临照奖获得者刘安生

    刘安生 1937年12月生于安徽。 1961年四川大学物理系毕业。1961年至今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先后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所副所长、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历任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多届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和理化分析学术委员会委员;《稀有金属》杂志常务编委、《电子显微学报》编委。先后出版译著和专著7部,在国内外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50篇;获部级科学技术进步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和四等奖3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培养研究生13名。刘安生在我国电子显微技术发展以及有色金属和电子材料微结构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有:

    材料的微结构、微缺陷研究方面,多年从事金属、半导体、陶瓷等各种材料的微结构微缺陷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研究成果,例如在钛合金的相变和界面相研究中确定了两相钛合金界面相的本质和它的形成条件;对高温超导材料的微结构与临界电流关系的研究指导了新型高性能高温超导材料的研制;在难熔金属的再结晶和强化机制研究中首次用动态方法观察到掺杂钨丝中钾管分裂、球化和钾泡形成的全过程及钾泡与位错交互作用的规律,提出了新的钾泡形成和强化模型,获得的大量掺杂钨丝工艺条件与微结构关系电子显微图片,参加国家标准《钨钼材料图谱》编制,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微分析方法研究和仪器改造技术方面   1975年建立了我国唯一的超高压电子显微镜应用研究实验室,开展了各种高压电子显微技术和实验方法(加热动态实验、应变原位观察实验、电子辐照损伤、临界电压效应、磁畴观察技术等)的研究和应用。1997-2000年对该超高压电镜进行了改造,使镜体真空度提高近两个数量级,增加了高温拉伸动态观察功能和数字图象接收处理系统,获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承担的通用型“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数字图象接收处理系统”和“扫描电镜电子背散射衍射装置及数据处理系统”的研制,分别获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   

    培养人才和科学普及方面   培养研究生13名。翻译出版了《薄晶体电子显微学》、《材料评价的高分辨电子显微方法》和《材料评价的分析电子显微方法》,主编了《电子显微技术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I)(II)(英文),在各种刊物和学会上,先后介绍了“高分辨衍村技术”、“多重暗场像和多束像成像技术”、“形变和裂纹扩展实验技术”、“加热动态观察方法”、“磁畴观察的洛伦兹技术”、“原子位置确定的通道增强微分析技术”等,对普及电子衍射和衍村理论、高分辨电子显微实验技术、分析电子显微实验方法及高压电子显微技术起到了促进作用。先后主持举办电子显微学应用技术讨论会和报告会11次。

       2006年钱临照奖获得者温树林

温树林,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41年1月生于辽宁阜新。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68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1978-1981年于英国剑桥大学物理化学系,先作为访问学者后进行博士后研究。

1964-1999年三十五年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研究员,博士导师,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其间,1989年任德国马普学会金属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半年,1992年任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无机化学系客座教授半年,1995年任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研究员8个月,1997年任美国凯斯大学客座教授半年。现任中国电子显微学会常务理事(已任四届),上海电子光学会副理事长,《无机材料学报》副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吉林工业大学,中南工业大学,武汉大学,昆明工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台湾清华大学客座教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及“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40多年来,温树林对多达十六种陶瓷材料及其电子显微结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主持了14个研究项目项,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主要有:

(1) 在高温陶瓷隔热材料方面,他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功地研制了多层反射超级隔热体系,首先用于1986年发射的我国第一颗通讯卫星,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另一分系统用于地质部超深井勘探工程和地下核试验,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均排名第一。

(2) 氮化物晶界工程研究。研究发现,晶界由镁硅酸盐非晶相变为稀土晶相的氮化物时,陶瓷使用温度可由1000℃提高到1400℃。这使氮化物陶瓷发动机的研制,成为可能。于1982年发表国内第一篇在原子和晶胞尺度上研究陶瓷晶界的论文。之后,又在一系列氧化物和氮化物的晶界上开创新领域。另外,铁氧体微畴和玻璃着色机理的发现,氧化物材料抗辐射研究及陶瓷相变增韧机理的研究都有重要发现。这些研究包括论文80多篇,由此,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共三次(均排名第一)。

(3) 作为国家超导攻关主要参加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学术负责人和显微结构研究组组长,对钇系高温超导体的研究做出了如下贡献:(1)第一次观察并指出孪晶对临界电流的影响;(2)第一次阐明晶界相对钇系高温超导电性能的影响。这些结果在国外连续发表16篇论文,其中作为最有影响国际刊物的封面上出现二次,并收到一百多位国外科学家评价交流和切磋的邮件,在国内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4) 开创生物陶瓷纳米结构研究新领域。1984年前生物陶瓷从未在原子水平上研究, 1984年开始,通过系统研究了人牙釉的结构,和上海第二医学院合作,在晶格和原子水平上第一次揭示了人牙釉龋的机理。这一结果在欧洲和日本受到广泛的赞扬。在日本被称为 “世界最权威研究成果”(日本无机材质所)。在欧洲,法国,英国和意大利三国著名刊物联载,并此获英国 “剑桥20世纪成就奖”。

(5) 近年来进行了纳米结构改建研究,是在基本结构框架的基础上,通过部分结构的变化和调整,使纳米材料获得更多的物理性能,有时甚至获得更好和更新的性能。本工作涉及:(1)AlN透明陶瓷,已获三项专利;(2)介孔微纳复合材料;(3)碳纳米管。

    温树林于1981年创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电子显微结构研究组和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实验室。2000年开始,又创建山东大学高分辨电子显微实验室,目前已经运转。作为学术带头人多次牵头或参与组织国际会议并在会上做邀请报告,到日本、西欧、北欧和美国出国讲学近28次。至今已发表论文292篇,并著有<<现代功能材料导论>>、<<材料结构科学>>和<<分析电子显微学>>(与朱静,叶恒强,王仁卉等合著)专著三部。

emcn.com.cn Copyright(C)2006-2010,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5037号-1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所有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 本网由北京中镜科仪技术有限公司建设各地方电镜学会提供信息
电话: 010-62559621/62557172 传真:010-62652902 值班电话: 15810848484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二条13号中科科仪院内2号楼506室 邮编:100190